可能性
一个工作人士的可能性,决定了你在职业发展中,是否能从事新的职业或方向,和是否能在原有工作或行业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产品的可能性,决定了你的产品进入发展瓶颈时,是否能拓展出新的业务方向,和是否能挖掘出新的运营玩法。
产品如此,人亦是如此。
进入正文前的几个问题: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先问几个问题:
1. 你用ProcessOn(一款在线作图工具,例如流程图、UML等)结识过好友吗?
2. 你用在行(知识技能共享平台)求过职吗?
3.你用天眼查(一款商业调查工具)查过你感兴趣的公司的相关人员联系方式吗?
自证时间:说明一下,以ProcessOn、在行、天眼查作为例子,是因为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案例,我有信心以此为例、且不被事后打脸。而使用ProcessOn中的那个小伙伴、在行、seo实验室作为截图,则是因为对其产品或个人的喜爱,算是一点小小的私心吧~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疑惑,不是讲产品的可能性吗?
这几个问题,跟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很大。
我先直接说明为什么吧:
ProcessOn,代表的是【由工具沉淀内容、由内容引发社交】的产品可能性;
在行,代表的是【有偿获取深度交流,挖掘求职、交友机会】的产品可能性;
天眼查,代表的是【产品组合查询、获取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的产品可能性。
现在,你应该能够理解,我所列举的这些例子,与产品可能性的关系了吧。
关于可能性的分析和思考
之所产生关于产品可能性的思考,起因于几天前与一位产品小伙伴的交流。在交流中,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感觉自己在做产品时,总是破不了局。
具体的感觉有点说不清楚,但就像有一层看不见的天花板压在头顶,让我想不出来产品该怎么做到更好,也认识不到更厉害的人,更得不到更好的机会。
我该怎么办?
他的问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共鸣——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在“毕业后从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离职后”的那段时间。
于是,我也同样问了他这三个问题。
因为在跟他的交流中,我们曾交流过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产品,而他是知道并且用过这几款产品的。
他先是很疑惑,为什么我要问这几个问题。在我解释过后,他感慨道:原来这些产品还能这么用!
其实很多产品小伙伴们,在产品成长之路上,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某个领域长期扎根某个领域后,专业度不断提升、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也会丧失对于其他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长期负责某个产品后,对该产品的既定用户、核心价值会越发熟悉和了解,但也会同时忽略对于产品的边缘人群、新增用户的重视度和观察力。
这些问题,则会导致产品在发展期间和产品经理在从业期间,在度过初期的高速成长后,进入【发展困境】。
对于产品来说,产品的发展困境,就是产品和公司业务度过了高速发展期,进入稳定期甚至是瓶颈期。
这个时候,不知道产品该如何继续迭代,也不知道业务该如何拓展。
但是,已有业务和产品还在稳定运行或盈利,因此又不敢随便进行试错,担心因此丧失掉已有的用户和盈利。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经理的发展困境,就是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或长时间负责某个产品,对于该类产品及其所在领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
但是,因为长时间未接触其他工作、其他领域和业务,因此丧失了敏锐度和洞察力。
并且,长期与同样从事该领域的人合作,人际关系变得单一而重复,无法了解到更多的新东西、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而摆脱【发展困境】的办法,正是找到产品和自身的可能性。
产品和自身的可能性的重要价值
那么,产品和自身的可能性,能带来多大的价值呢?
下面,我就以我基于自身需求的几次可能性的探索和运用的经历,来进行说明。
案例一:如何利用天眼查的产品可能性和社交产品,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人
以天眼查为例,来讲讲我如何借助天眼查、知乎、微信,加到了我感兴趣的公司的CEO,并与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且获得了加入团队的邀请吧:
最近,因为对一款产品及其业务很感兴趣,很想跟这个产品的相关人员一起交流一下。
于是我先找到这家公司的官网,得到了该公司的公司名,然后在天眼查上查到了这家公司。
接着,我又通过微信搜索该手机号,查到了这个联系人的微信昵称,并且确认该微信昵称与邮箱前缀的相似程度很高,确定这个手机号绑定的微信号,是这个公司的相关人员。
然后,使用该微信昵称,在知乎上进行搜索,查到了很多相似用户。
通过逐个点进去查看,发现了我要找的目标人物,而且是这家公司的CEO,并且知道了他的真实姓名。
在浏览了他的知乎动态后,发现跟他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
于是,我申请加了他的微信,并且通过一些相同兴趣的交流,引出了他交流的意愿;最后谈到他的产品,并讲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也基于产品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
之后,他还邀请我来公司附近坐坐,一边喝咖啡一边详谈。
我也在跟他线下面谈之后,得到了他的面试邀请,并最终拿到了相关产品岗位的Offer。
案例二:我自己如何拓展一款SaaS产品的可能性
我在产品从业期间,曾负责过一款面向运维人员的SaaS工具产品。当时,产品通过近三个月的密集迭代和深入运营,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但在度过高速增长的阶段后,无论是产品迭代还是运营推广,都进入了瓶颈期。
首先,基于【帮助运维人员提升监控的效率、报警及时性】的产品核心价值,在现有技术能力下,我们已经完善了所有的相关功能拓展,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其次,通过与几个大的面向运维人员的微信公众号、技术社区、百度推广的持续合作,这几个渠道能够导入的用户流量,已经基本被吸纳完,无法再带来持续的可观流量了。
而通过内容推广的方式,带来的产品转化又非常有限。我和其他运营小伙伴,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通过运营推广,引入更多的用户和流量。
这个时候,大家都有点迷茫,同时又有点焦头烂额。
要知道,产品迭代的停滞、运营推广的止步,基本等于业务生命力的丧失,以及下一轮融资的难度变大。
于是,我开始疯狂的头脑风暴、在互联网上拼命地查询信息和资料,只为了想到一个拓展的可能。
这样没有明确目标的搜索,自然没有任何收获。
盲目搜寻无果后,我回归到自身的产品继续分析: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是否有相似的形态,可以成为我们的发展参照?
最终,我分析出来的结果是:我们的SaaS产品,是一款“通过工具圈定一批垂直领域的技术人群”的工具型产品,它的最大可能性,在于“使用该工具的运维人员”。
因此,但因为他们的运维和报警信息,属于隐私信息,是无法用于内容生产、沉淀的,因此不能借此拓展内容社区。
但是,这些运维人员对这款工具产品的持续使用,使他们驻留在这个平台上, 因此或许可以尝试To C经验分享和To B咨询服务。
而这样的产品形态,市面上的可参照产品,不是ProcessOn、易企秀之类的“工具+内容”产品,也不是石墨文档之类的“to C+to B”的工具产品,而是尝试类似于在行的“to C经验技能分享”业务,以及类似于广告设计公司的“to B运维服务”业务,并且基于此业务拓展,调整产品形态和功能架构。
并且,每一个运维大牛开通了该服务,都可以借助他的技术知名度,针对运维人员做一次针对性很高的运营推广。这会持续为产品带来更多的流量和用户。
虽然最终,因为职业调整的原因,我没能将自己拓展出的可能性落地到产品中。但是,借助这一次的思考和探索,我对于产品的可能性,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重视。
案例三:如何利用在行的可能性,得到更高效、更快速的面试机会
最后以在行为例。
在2016年中旬,我经过多番思考后,最终下定决心要离开北京,并且向当时所在的公司提交了离职申请。
当时列入备选的城市,是西安和成都。
于是,我在拉勾和boss直聘上,捋了一遍成都和西安的所有互联网公司,从中选择我感兴趣的公司,对其业务和产品做了一定的分析梳理。
接下来,我分别在西安、成都呆了半个月。一边熟悉这个城市、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长期定居,一边为求职和面试做准备。
期间,我从在行上选择了几个对应公司的产品总监或运营负责人等大牛,与其线下约见,请教相关的问题。
线下1-2个小时的请教时间,一般只有前半段时间,是大牛给我传授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和经验。而在后半段,我则通过充分的提问时间,向其咨询关于他所在的公司、产品,以及该业务在该城市的发展潜力等问题。
在充分的交流和请教中,我也尽量向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并在之后,请大牛帮忙看看我的简历。
通过这种方式,我得到了几位大牛【直接帮推给部门负责人】或者【帮助转推给其他公司朋友】的机会,并且在最后加了他们为微信好友。
有了他们的帮助,不仅我的简历跳过了人事部门筛选、更快进入了用人部门筛选,而且面试的安排也快了不少。最后,我也顺利的拿到了几个我想要的Offer。
以上的几个亲身案例,让我得出了以下的思考和总结:
基于自身需求,利用好一些产品的可能性,对自己会有很大助益;
在做产品时,要注重培养产品的可能性,避免在发展瓶颈时束手无策;
在自身的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中,也要着重培养和挖掘自身的可能性,不要在前期就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或某个产品的局部功能上。
如何挖掘和培养产品和自身的可能性?
那么,产品的可能性,具体该如何培养和探索呢?
要基于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和业务形态,去做深入挖掘和探索。
例如,思考你的产品在什么场景下、聚集什么人群、人群能够产生何种价值,以及在市面上探寻是否有类似的业务形态,可供你作为参考。
那么,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又该如何挖掘呢?
很简单,在产品从业初期,除了着重完善自己的能力架构,要尽量多涉足和了解其他业务和领域,并且多参与业务。
例如,以自己参与、负责的产品和业务为基点,去了解同类型的产品和业务、相似的产品和业务、相关的产品和业务,以及同一个大类、同一个领域下的产品和业务,然后不断拓展到更多不相关的产品和业务。
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人士主动结识和请教,以及主动去深入思考、研究,加深自己对于各种产品、业务的理解。
同时,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也必不可少的会与多个部门协作。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产品工作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中,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匹配度。
例如,可以参与运营人员对于运营方案的探讨,和市场部门对于推广活动如何落地的工作安排,去近距离观察、了解甚至参与,看看是否是自己感兴趣和有相应的能力。
最后
关于可能性的思考和分析,就讲到这里了。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肯定会遇到老板让你改进产品功能的问题,但是要改什么、怎么改都不明确。这时要怎么入手呢?有没有一些通用的套路呢
苍井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我就不可以打擦边球?网络推广是一门学问,相比较传统的推广方式,网络推广更注重技巧。我讲一下昨晚的经历吧。
什么是品控?品控就是产品的品质控制,是用来保证产品达到质量的制度安排。大家好,我是宣明栋,在得到负责产品品控工作。你们看到的得到
干货大纲:1、选定竞品2、竞品拆分框架拆分功能点拆封溯源取舍3、产品功能页面布局4、小结背景概况:0-2岁的PM,90%处于初级PM阶段,更多
每个季度的新品上市前,各个商家企业都会绞尽脑汁的去思考,该如何让自己的产品直接渗透进消费者的内心,使产品如潮水般涌入消费者的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