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
随着团贷网倒下,红岭创投宣布清盘,2019年的P2P行业又不安稳了。2019年4月28日,母公司金诚集团实控人韦杰等33名高管因涉嫌非法集资,被警方带走,这家号称资产规模超700亿的公司轰然倒塌。
如果是我知乎时期的老读者以及购买过我的live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近3年来对于国内的P2P市场,我始终秉持的态度就是普通人谨慎碰,最好是不要碰,因为这个行业是存在系统性风险的。
当然这么公开讲P2P是有代价的,每一家被我公开怼过的P2P都给我发过律师函乃至起诉书,但这十几张律师函是我的光荣。因为他们中没有一家活到跟我的官司开庭,其中离我最近的是团贷网,差了4个月,白白让我花了很多律师费,可惜了。
这段时间监管开始推进P2P的备案——高标准、严要求、务必保障投资者权益。这轮备案结束后,这个市场将只有真正有实力的巨头存在,大多数中小机构会被清退离场,这个行业确实是需要高门槛。
可以说P2P的游戏已经到了终局,谁会获胜仍未可知,但可知的是——活下来的机构数量不会多。而自2007年到2019年这12年间,围绕P2P产生的爱恨情仇,利益纠葛,无数家庭的幸福与破碎,无数投资者的高潮与坠落,无数机构的高光与死亡,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讲。
01
P2P最早的起源有多个版本说法:有的说是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版本;有的说是英国的Zopa版本;还有的说是美国的Lending Club版本,这其实不重要,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指向同一件事。
P2P,Peer to Peer,不完全是人对人;P2P的真实含义是——点对点。
真正的P2P平台,本身只是一个中介机构,作为一个桥梁,连接借款人/机构与出借人(投资人),撮合双方的交易,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承担部分审核风险的工作。P2P本身只是辅助,真正的投资决策是投资人做出的,其中的收益与风险,全部由投资人承担。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理解就是——房产中介。房东和购房者互相不知道信息,且不信任对方,中介出面协助双方交易,所有资金都放在银行的三方账户,中介监督双方完成交易。
一个标准且合规的P2P,应该是下图这样的构造:独立的三方资金管理,清晰的借贷双方,点对点的权责厘清。
这个模式本身从理论上是没问题的,由于模式完全都是点对点,平台不触碰资金,所以理论上不存在挤兑这个概念。每一笔资金都有定向的去处,所以每一个债权都有对应的标的,即使所有人一起兑付,由于债权和资金的一一对应,也不会出现问题。害怕挤兑的根源是资金出口不明晰,合规的P2P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种点对点的,高效的金融交易,曾经是每一个金融从业者的梦想,甚至其去中心化的思路要比区块链早很多很多。可惜梦想只是梦想,残酷的现实没有给梦想留下余地。
02
理想中的P2P模型在撞到现实时,会遇到2个悖论,这直接导致标准P2P是活不下去的。
第一个悖论是,投资人只接受收益,不愿承受风险,而P2P本身并不是刚性兑付的业务。
按照标准的P2P模型,交易是点对点的,应该是投资人自己决定投不投借款人;投了之后,钱一旦要不回来,风险应当自己承担;平台作为撮合方可以协助追讨,但本身不对投资风险进行兜底。这其实就是那句说烂了的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这句话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都是真理,但在我国不是。因为投资者本质上都不是合格投资者。在国内大多数投资者眼中,投资从来就是一件只有赚没有赔的事情。一旦出现了赔钱,他们不会去想着会是自己看走眼,而是觉得机构黑了他们的钱,会去搞死那个机构。
这件事情从炒房上就能看到,房子降价了会去打砸售楼处,但是房子升值了从来没人去给房产公司送钱。说穿了就是严重缺乏市场教育。这不怪投资者,国外的成熟投资者都是经历过多次大磨难的市场教育,最终形成市场共识。这个过程可能历经百年,而我们欠缺的恰恰是时间。
这个时候,P2P作为中介平台就很尴尬,投资人不接受亏损,亏损就来砸公司,而投资本身是必然有赚有亏的事情,这是自然规律。
虽然刚性兑付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敢于违背刚性兑付的机构会被投资者淘汰。这是一个不合理的需求,是一个畸形的循环。并且刚性兑付本身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投资有风险是国家宣传了几十年的标语。
一头是刚兑不合规,一头是不刚兑就会死,这是P2P的第一个悖论。
P2P的第二个悖论是,高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逆向筛选矛盾。
银行活期/定期存款,0风险,年化1到5个点之间,与时间有关。
银行定期理财,基本无风险,年化3到5个点收益,与期限有关;往往有投资门槛,1到10W不等起始资金要求。
以余额宝为代表货币基金,风险无限趋近于0,年化收益是3到4个点,有点是随用随取和0资金门槛。
以上为超低风险投资的真实收益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国外的投资收益率,和这个差不多。
信托,存在一定风险,年化6到10个点,期限较长,投资门槛较高,50W起,不允许刚性兑付。
企业债,存在一定风险,年化3到10个点,每天有专门市场交易,容易出黑天鹅,最近各类上市公司频频暴雷。
以上为存在明确风险的真实收益率,童叟无欺,且往往有真实资产做抵押风控,出事也是小概率事件。
一个典型的庞氏,持续了20年,金额500亿美金的麦道夫骗局,让华尔街大佬疯狂的投资产品,年化收益是多少?也不过10到12。
以上为明确的庞氏骗局的收益率,从一开始就注定完蛋的骗局。
而P2P呢?年化8到30个点,高于10个点的比比皆是,期限较短,1元起投,往往对外宣称无历史逾期,实质性刚性兑付。
P2P凭什么做到这个收益率?他们在优质资产上抢不过银行信托,资金成本更是银行的好几倍,他们凭什么给出这么高的收益?是神仙操盘吗?但神仙操盘的结局往往是仙人跳。
一般P2P给到投资者的收益在8个点以上,高的十几个点甚至几十个点的也有,再加上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工资支出、资金通道成本、保证金等等一系列成本,P2P平台的资金成本基本都在15%以上,更高的也有。
那么问题来了,P2P平台以15个点以上的成本搞来的资金,需要以多少的价格放出去才能有的赚?
考虑到部分坏账的情况,这个数字应该是20%以上的年化。
如果对企业融资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正常企业是承受不起这个融资成本的,连毛利都不够,肯接受这种费率的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
或许一些个人借款可以接受这个费率甚至更高点,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借这个钱?他们为什么不能从银行借更便宜的钱?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同一个,那就是银行和大机构不愿意与这些企业或个人发生业务,认为他们风险高。
高风险群体的收益必然不高,P2P公司很清楚这笔账。但是不给投资人高收益不行,否则投资人就去别的给高收益的机构了,这将直接导致机构资金流入不足,同样会完蛋。
一头是要给投资人高收益,一头是投资标的高风险,这是P2P的第二个悖论。
03
如果你认真读到这里,你就会得出一个和我一样的结论,正规的P2P业务模式在当前的环境下是活不下来的。
资金成本比正规机构高,投资标的比正规机构质量差,投资人要求必须刚性兑付,政策监管要求又不允许刚性兑付。
此路不通。
但不疯魔,不成活。
为了活下去,很多P2P机构纷纷开始了种种疯魔操作。让所有人的不合理的要求都被满足的操作,本身一定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不合法的。
面临生存威胁时,每一个P2P机构都红了眼。既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笔点对点的投资都0风险,那干脆把所有资金都聚在一起,用新流入的资金覆盖历史坏账。既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个投资标的都是优质资产,但是又需要一些资产来吸引投资人入金,那干脆就人为创造优质资产。大量P2P公司,就此走上资金池和虚假标的不归路。他们的命运,在老板做出决定的那个时间就已经决定了,接下来的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出问题而已。
04
所谓资金池,就是把资金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像蓄水池一样的储存资金的空间,通常用在集资投资、房地产或是保险领域。
简而言之,就是先把钱收进来存在一个池子里不动,池子的另一端是投资标的,在这里面可以形成投资期限错配,用新投入的资金还老人的本金利息等一系列操作。
如下图所示:
资金池的好处是:作为平台方拥有对资金的绝对掌控和分配权,这样可以玩出一系列超越经济规律的操作,最基础的就是用新投资人的钱还旧投资人的钱,不需要考虑标的物的风险。更常见的操作是挪用资金,把投资人的钱挪去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投资,或者干脆私吞挥霍掉。
E租宝的老板当年可是买空了中国所有奢侈品门店的奢侈品,随手送给红颜知己1.2亿的新加坡别墅。而这些全都是投资人的血汗钱,当对大额的资金有了无限的掌控权,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种资金池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首先是违背了P2P点对点的精神;其次是只要资金池一开,P2P平台连投资标的都不需要找了,直接玩儿资金击鼓传花就好,靠借新还旧过日子就行了。这种东西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庞氏骗局或者非法集资,是国家重点打击对象。
05
资金池是用来管控资金的工具,而假标则用来立资金流入的名目。
我当时在E租宝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发文说他们是骗局,然后被搞得很惨。
为什么我敢说他们是骗局?因为按照他们公开的说法,E租宝的钱是投到了生产设备融资租赁领域,而这个领域的市场是非常透明成熟和稳定的,一般平均费率在8%;而E租宝给到投资人的收益是平均14.6%,并且还给销售团队返佣,累计成本20多个点,这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要么他们做生意是来送温暖的,要么就不是来做生意的。如果不是做生意,那么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
还有就是E租宝公开的很多借款标的用公开数据一查(天眼查,启信宝,企查查之类的工具),就能发现2个特征:一个是这些公司实际是由高管交叉持股的;另一个是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在近6个月出现异常变动,从小额变为大额,为的就是能吸收更多资金。甚至仔细看他们的标书,都能发现大量重复的标书。
正可谓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甚至很多实业公司有资金困难,看到P2P这么来钱,都纷纷成立P2P给自己搞自融,有实业担保的旗号反而卖得更好。
如果现在你还在买P2P,建议你也认真查一查你买的这家公司,投出去的标到底是什么货色。
如果是号称某某集团旗下的公司,你也认真想想到底是集团实力给P2P担保,还是集团就靠着P2P自融续命?
这个很重要!
06
很不幸的是,我国很多投资人不仅贪婪而且天真,天真到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步。他们在拿高收益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凭什么。凭什么,这么多实业家辛苦一辈子,也没有这么高的利润,这么多的上市公司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到P2P的零头。这些P2P公司,凭什么给到这么高的收益。P2P的谎言过于具有迷惑性,投资人又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相信了P2P的一些宣传。
所谓国企入股,很多地方都有一堆僵尸国企,P2P主动上门送上钱和一小部分股份,就成了所谓国企股东。
所谓的上市公司,整个市场上有无数快要完蛋的上市公司,不需要很多钱就可以收购,对于非法集资的P2P而言,这并不困难,例如团贷。
所谓银行监管,银行只保证这个钱是到了标的公司,但是没法保证这个标的公司是不是P2P某个高管的某个亲戚私人控股的,这个超出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所谓保险承保,只是保险保证这个资金在流转过程中安全的问题保险公司负责,不是说保险公司为坏账兜底,保险公司是傻子吗——为P2P兜底,好处给P2P拿了。
所谓实业集团担保,其实是实业集团活不下去了,没有正规机构给他们放款了,需要从民间吸钱来续命。
所谓的银行级数据库,只是恰巧机房和当地银行租在了同一个楼。
或许不能说P2P说了慌,只能说是他们没有把真话说全。而有时候真话不说全,就够了。
在这种误导的大环境下,再加上所谓互联网金融的光环,很多人都把一生的积蓄投了进去,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诉求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在那个年代,什么阿猫阿狗都去做P2P了,反正投资人傻,只要树立一个概念就会投钱;甚至很多投资人不是傻,是太聪明,是吃准了这家公司要借新还旧,自己投入越早,后面的人会给自己接盘。但是市场是公平的,大量虚假标的和概念堆出来的击鼓传花游戏,不可持久。
2015年、2017年、2018年,历经了3次P2P跑路潮,每次都会产生大量哭天喊地的投资人。
雷潮来了,一地鸡毛。
07
玩假标的公司,死了。不玩假标的公司,迟早也会死,因为实在是没有优质标的。
原本P2P行业,在2017年初就该全员覆灭了,因为那时候坏账频发,且由于早期P2P都是大额投资标的;一个标的出风险,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平台爆炸。
红岭创投的清盘,与早年大额标的的坏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他们自己公开承认的。
红岭创投算是大额标的的代表公司。但更要命的是大额标的玩不转了,那个时候要求P2P限制标的规模,企业标的不能超过100W,个人标的不能超过20W,限期整改。
鑫合汇和草根就是那个年代囤积了过多的大额标的,导致历史包袱过重,合规无望,终局已注定,这是给我寄律师函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P2P公司都在纠结。如果假标玩不下去了,资金池没那么容易了,还得保证资产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小额资产,并且还要保证刚性兑付,应该怎么玩儿?
答案只有一个,高利贷。绝大多数现在还没倒下的P2P,都是靠搞高利贷在维持。
08
上文提到过P2P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能够支撑一个有问题的需求走下去的业务,会是什么状态?只能是更疯狂的业务。
每一家P2P公司,都是有历史坏账的,而高利贷的利润夸张到可以填上这些坏账。
2017年,一个神奇的物种兴起——互联网小额高利贷。
那个时候还不是714高炮,而是1000到3000元,1到3个月,月费率6%到15%的普通小额高利贷,又叫现金贷。
大量资产荒,且资产不合规、资产有问题的P2P公司,开始转做现金贷,P2P筹集来的钱,都拿去放现金贷了。那个时候现金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获客成本不高、坏账不高、收益不低,并且由于额度小,恰恰好满足了监管的小标的人对人的要求。
大量P2P公司在现金贷的第一波红利中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做得好的公司,一个月的净收益是放贷总额的10%。一头是P2P吸纳来的高额现金,一头是月10%收益的现金贷资产,印钞机开起来了。很多现在还屹立不倒的P2P公司,都是趁着那个红利期放现金贷,把自己P2P大额标的中的坏账窟窿给填上的。
后来由于参与高利贷的公司越来越来多,底层人民的多头负债越来越严重,这形成了另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谁放款的费率高,期限短,砍头息多,谁才能赚到钱。
借款人本身只是待宰的猪。而P2P公司的屠刀早已挥下,砍头息、暴力催收、生命威胁,各种乱象频发,大家都急着榨干他们的最后一滴血,趁热吃。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高利贷血汗利息养活了很多表面高大上的P2P机构,以及那些享受着P2P高收益的所谓【高净值人群】。
很多所谓金融独角兽,吃的是血。投资人拿到的收益,是带血的钱。
09
但是血馒头,也吃不长了。
315曝光了714高炮,大量公司收缩了高利贷业务,大量相关机构被打掉,警方直接把套路贷定义为违法。但高利贷不死,只要有利润,就一定有人冒着风险去做。尽管开动印钞机需要鲜血,但只要不是自己的血,谁在意呢?放贷者不在意,投资人更不在意,真正在意的人又不掌握话语权。
315之后的第二个月,高利贷市场就在回暖,贷款超市的流量就在涨价,大量三方数据公司的调用量就在回升。大家换了更多的壳公司,继续放高利贷。
但我说了,血馒头吃不长了。警方打击高利贷套路贷的决心是非常强硬的。这次,警方的重点打击对象不再是那些壳公司和贷款超市,这治标不治本。他们打击的是不合规的催收公司,催收才是高利贷的命脉。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敢来借高利贷的没有几个是善茬,大多数都是走投无路的人或者陷入赌博等不良嗜好的人,他们的一大特点就是还款率低,潜逃率高。
公司想吸他们的血,他们也想黑公司的钱。
所以催收公司的手段自然就比较血腥,电话轰炸和语言威胁只是基础,很多催收公司甚至将借款人的照片P到黄图上进行散播威胁,还有的直接伪造律师函,甚至还有伪造公安通缉证明的。
为了钱,他们敢于践踏一切。
这轮打击中,业内最大几家的催收公司(包括为银行做催收的巨头)都被警方调查过,抓了很多人,整个催收行业都在瑟瑟发抖。
如果催收力量不再充足,将直接摧毁高利贷的根基,再高的利息收不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没有高利贷的暴利顶着,很多P2P公司拿什么来给投资人收益?游戏再一次玩不下去了,吸不到底层的血,P2P就开始吸投资人的血了。
这个历史重演过很多次,这次也不例外。
10
自然规律的一大特点是:不管短期你怎么践踏他,从长期来看,你最终都要为自己做出的一切作出偿还,甚至加倍偿还。违背自然规律产生的一系列畸形P2P,已经进入到了需要还债的周期。
这一次的雷潮,不止是几家公司,而会是行业大部分公司。
太多公司在玩儿资金池,没有真正搞点对点;而资金池怕的就是投资者信心崩溃,或者说挤兑,挤兑的威力,不需要我多嘴。
一家倒下,会导致剩下的人去恐慌性挤兑还活着的公司,从而导致暂时安全的公司也迅速陷入危险,然后会波及更大的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就像传染病。
当前的所有P2P,都在面临资金池问题、资产坏账问题、高利贷无法持续问题,以及合规备案的实缴门槛压力。
这次的雷潮和之前不一样,之前是1到2个问题爆发,这次是多个问题一起爆发。问题同时爆发,会引发投资者信心崩塌,进而踩踏。这就是我说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多数没有知名度和实力的中小型P2P会出现问题,因为他们抗风险的能力极差,甚至我知道很多中小公司都认清了自己没法通过备案的事实,准备清盘或者跑路。
不要再相信这些公司吹嘘的实力雄厚了,最近黑市洗钱业务特别热闹,有多少是他们呢?而现在广告打得凶的几家巨头中,有几家是心虚的吆喝呢?
团贷倒下的前一天,还在不停铺广告,无数大V给他们站台;去年好几家头部P2P倒下前,还在公布自己的融资信息;甚至所谓的P2P权威评测网站,旗下的P2P都跑路了,老板被抓进去了。
整个行业里,如果严格按照合规来算,没几家是彻底干净的,这都不算是秘密,是行业内的共识。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不需要了解到这么深,只需要知道的是这个行业不安全,这个行业的根基正在被动摇,新一轮踩踏和挤兑可能会发生。
所以我不建议在这个节点投资在P2P上了,因为一场大洪水即将到来,在洪水中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凤凰,才是值得投资的存在。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而等待,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这个年代里,储备现金、留存实力,过冬才是正确的选择;蛰伏,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起风了,希望我们都能活下去。
相关阅读
异步编程 101:Python async await发展简史
本文参考了:How the heck does async/await work in Python 3.5? PEP 380: Syntax for Delegating to a Subgenerator yield 和 yi
韭菜是一茬接一茬,永远都割不完的。一切都会过去,唯有韭菜永生。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第一章 |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
2018年对于P2P网贷平台和用户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行业震荡、备案延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投资人恐慌情绪不断蔓延。无忧车贷C
说到啤酒,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而比起平日里的工业啤酒,精酿啤酒更是爱酒人士的心头好,麦芽的清香加上啤酒花的苦,轻抿一口,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