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依赖症
《我和微信的故事》是为2016年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本是微信官方为了次日的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做的一个小插曲互动,但到最后居然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这个活动刷爆了。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狂欢之后,不妨来一些思考,它为什么会这么火。
“泄漏”属于一个营销卖点,常被使用于各种标题,从而增加关注度,比如《马云意外泄露了最有效率的赚钱方法》、《疑似苹果7真机泄露》、《XX明星不雅照泄露》…《我与微信故事》互动产品地址提前的意外泄露,引发了海量用户的使用。意外泄露这个关键词就足以勾起人们的猎奇心,让大家纷纷尝试这个H5活动。
与个人强相关,引发分享的欲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自下而上都有对“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5种层次的需求,并且,人们只有对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层级的需求;而“分享”就是人在得到“生理、安全”这两种层次需求的满足后,进而追求其它三种更高层次需求时所表现的一种行为。
人们爱在朋友圈分享什么?照片、抽奖、鸡汤……当然,还有跟自己相关的内容,什么“你了解我么”,“原来我的QQ号值8962元”,“30岁身家达到1亿”等等之类的与自我相关的测试,都有着不少受众。人们希望被关注,想要刷存在感。此外,还有许多内心的诉求值得去抓。
朋友圈被怀旧、攀比类图片分享刷屏了,继续扩大了影响力。因为是与“我”相关,区别于其他人。分享别人的事迹、文章,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理念认同。而分享自己相关的东西,内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有人点赞更可获得成就感。活动数据本身带有关系绑定有较强的互动性。通过激发参与者的多种情绪扩散活动。
1.打动人的怀旧情结
利用大数据记录到了第一个微信好友,再配上“你们现在还在联系吗”的文字,瞬间就能引发了一股怀旧风。人都会有一种怀旧情结,总是在怀恋过去。过去发生的事,不管是酸甜苦辣,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似乎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值得怀恋,因为怀旧是一种甜蜜的情结。
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会遇见某个人,不管是因为学业或生计而分开,还是因为世态而许久未联系,都会形成在这个人内心当中久难散去的缅怀。时间久已,这样一种对于故人的思念情绪,便时不时地会化作一种怀旧的情绪。自然,如果那是你的初恋的情人,会顿生起一种特殊的情感来,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怀旧情结。
我知道XXX是我的第一个朋友,但对方不一定知道。如果他是你较珍重的人,发个朋友圈@他一下,告诉对方就不失为种很好的互动。很多人在这个环节上都不忘@一下这位好友,使得互动和分享环节更加火爆。也有些朋友因为第一位微信好友不是特别熟悉,许久未联系过了,还不忘吐槽一番。因为第一位好友是自己曾经的恋人,感慨万千,回忆并分享了先前的趣事,也增强此次分享的互动性。
2.攀比效应和虚荣心
当《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被刷爆,并且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个。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物,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岂不显得脱节?中年大叔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岂不显得OUT了?所以大家都希望参加到这次全民狂欢的盛宴中,不当一个”落伍者”。
人际交往中常会出现攀比现象,比利益的差异、比身份的差异、比名誉的差异。一般来说人与人的差异小时、相对公平时的攀比会减弱;如果人与人的差异过大,攀比的可能性也会缩小。只有当人际间的旗鼓相当,实力悬殊不大时,攀比的可能性会加大,系数会提高。“我的花样生活”——2015年度支付宝个人账单活动远不及“我和微信的故事”火热,因为晒账单直接与金钱挂钩。也许你只是想分享一下财务使用情况,可能在别人的眼里你就是在秀优越,会遭到抵触感。微信的数据分享使此次分享的差异化缩小,成为人人都能以此“炫耀”的一个关键点,使得这次活动成为了全民参与的一场运动。
心理学家Geoffrey Miller提出,每个个体与他人竞争,不仅在内在实力上的竞争,也在通过向周围人发出自己“牛逼”的信号来竞争。这些“牛逼”的信号,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我们作为朋友、伴侣和合作者的质量和价值。现实社会中,营销、广告、孔雀开屏、夜莺歌唱,都是这种竞争策略的体现。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虚荣心,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朋友的认可,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家对表扬或赞美的都会有一种渴求。而清晰的数字更容易激起攀比的欲望。自己是第几位微信用户、有多少微信好友,一年收了多少个红包、去了多少个地方,获得了多少个赞,走了多少步……这些数据拿出来分享可以让大家对你有个整体认知度。收到的红包蛮多、获得的赞不少,对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来说,意味着你人缘很好。今年去的地方比较多,说明你有钱又有闲,又懂得体验生活,着实会让朋友们羡慕不已。
3.好奇心
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与情况,有求知欲望并且感到有兴趣,产生出好奇心,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反映之本能,能够满足知识欲和心理反应的需求,得到兴奋与愉悦的感受。
当朋友圈被大量刷屏的时候,子健我也比较好奇我的第一位好友是谁,毫不犹豫的进去测试,结果发现是我的另一个帐号……一方面好奇,是因为想知道自己的微信的第一位好友,或者想知道自己在微信上的一些数据情况。另一方面好奇,就是想知道朋友圈都在发的这个东西是什么。
造谣事件引发蝴蝶效应
南美州的蝴蝶煽一下翅膀,通过种种因素,就可能引起亚洲地区的一阵台风.这是蝴蝶效应的最初定义。一件极其细微,看似极其不经意的小事,都可能引发很大的后果。
由于活动的火热,使得它很好地“创造”了谣言。就像刘强东说的:没负面的人一定是骗子。凡事都有两面性,当一个事物火到一定程度,受众面积达到一定范围,难免会有负面的消息。因为《我和微信的故事》突然火了,面临庞大的请求量就有点反应不过来了,打开的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免会有一些不好的传言流露出来。结果被造谣成了病毒链接,可导致支付宝被盗。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拙劣谣言,但是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扩散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有人会转发是知识体系不一样,信息不对称。你的一些常识可能对于一些身边的朋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转发的动机在于是否有价值,而不是是否绝对正确或是否有效。对于那些叔叔,姑婆就会觉得打开链接就会“盗取支付宝钱财”,这个短时间的动作,让他人产生了一种事态紧急的错觉,所以很多缺乏互联网基本常识的人都不会去求证这件事情,直接进行转发。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对被盗担心和对朋友们好心,这类人群中年人群占据大多数。
有许多人不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大觉得谣言是真的。
今天是腾讯老板马化腾的生日,只要把这个消息发给两个群,就能升4级,我已经试过了,10秒钟就能升4级,不相信也要试试,反正没坏处。今天是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的生日,送每人100Q币,要把本消息发俩群以上,听说五个人都试了,真有100Q币,发4个群10秒以后在看看你的头像。
你只需要知道现在每天依然都能遇见给马化腾过生的人。
盗取财务这一话题,让此次活动顿时成了社会话题。接着,当晚10点,微信团队通过公众账号紧急辟谣:“这其实是一个H5互动,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造谣者责任,绝不姑息。”再接着连网警也出来辟谣,说此链接不存在病毒或木马。后续社会媒体的跟进,让此次事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
当然此次活动的火爆远不止以上因素,还有其他多种因素所构成。1.好的内容,不怕没有人分享。利用H5承载的内容,往往以数据报告的形式最受欢迎。微信有海量数据做基础,能够分析得到指导性结论的项目,是大数据的魅力。2. 2016年的1月10日,正值农历腊月初一。在一年的收尾时段,搞个年末总结未尝不好。3.微信的亲儿子,有海量用户支持。近期的“我与网易云音乐路过的2015年”,小米运动跟风推出的“2015年度运动成绩单”远不及此次活动火热。光是微信公众号就覆盖到超过6.5亿月活跃用户,这可不是其他APP所能相比较的。
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社交网络依赖症”正逐步影响现实生活。希望大家能把用在网络精力合理分配到现实生活中,不要把社交网络当成生活的全部,多去享受外面的世界。
相关阅读
ZEPETO来势汹汹,但看着手机屏幕里几英寸大小的3D卡通形象,我很想跟大家明确一件事:在社交榜霸榜一周的ZEPETO,根本不像是一个社交软件
[核心提示] 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同志移动社交似乎开辟了向一片蓝海的开拓之路,但是对同志群体的高度垂直的同志社交真的有很美好的
从1995年第一个互联网BBS“水木清华”上线以来,社交场上的产品一直不断涌现出来。即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成为了社交产品中的
享物说(小程序)作为一个好物互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在“单纯物品交换”环境下产生了很多互动。本文用HMW法分析,如何优化享物说这一
导读:腾讯QQ空间发布了2013年中国城市“社交力”排行榜,从社交达城、社交男女、社交互动、社交八卦四个维度对各大城市的社交属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