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
摘要:本文是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部分的内容。论述了基于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在高等教育中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教育目的的性质
-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国家的教育目的
- 由国家提出,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 国家的教育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教师的教学目标
- (1)教学目标的概念: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 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 (2)教育的培养目标
- (3)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 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
- 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的概念;“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的概念。教育目的也是目的性范畴,方针则是手段性范畴。
- (2)目的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 (3)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容
- 《高等教育法》阐述: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高等教育可以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一)导向作用
(二)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
- 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四)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归结为两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个人本位可溯源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 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 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给教育带来某种被动性。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是它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导致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孰重孰轻的总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同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四、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它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 78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
-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做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为实现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 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 (1)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 (2)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
- (3)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
- (4)具有健全的体魄
- 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教育的任务之一: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德与才的关系
(二)身与心的关系
(三)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四)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 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以马利丹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 通才教育(三大特征)
- (1)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 (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专才教育
- 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 (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短期具有不可替代性。
-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的直接针对性。
- (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走向整合的背景)
-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道路。
-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
-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国情和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 通才教育(三大特征)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 旧的社会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
- 德育(任务)
- (1)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2)开展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并结合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为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献身精神。
- (3)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品质,具有法制的观念,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具有诚实、正直、谦虚、守信等良好品德,具有克己奉公、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高尚情操。
- (4)开展人生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强烈而不偏激的道德情感,自信而不自傲的自我意识;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具有开朗、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
- 智育(任务)
- (1)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视野,了解人类的过去,关心人类的现在,憧憬人类的未来。
- (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领域、最新成果和最新动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 (3)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各种专业技能,并使这些技能熟练化为技巧,达到较高的水平。
- (4)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发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 (5)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 体育(任务)
- (1)指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 (2)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 (3)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 (4)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选拨优秀的体育人才,通过科学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使高校成为国家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基地之一。
- 美育
- 德育(任务)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相对独立性
- 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学工作
-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
- (1)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 (2)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 (3)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心理健康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等方面的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二)科学研究
- 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关阅读
第八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
当(1)被积函数的原函数不能用初等函数表示。(2)被积函数难以用公式表示,而是用图形或表格给出的。就应该建立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方法:数值
知道成绩到现在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近期项目告一段落,就总结下整个考试的过程,做个纪念,也给未考的同学能做个参考。在此感谢下之前很
前面的文章已经对行列式和矩阵做了简单介绍,在经过向量与平面方程的铺垫后,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行列式与矩阵。 行列式 如果有
优秀的产品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当专业人员开始走向管理岗位,不能再考虑单兵作战,而是要将注意力转向团队,发挥设计师的优势,帮助他们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