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本具有浓厚批判色彩的当代思想写实小说。就像这本小说的题目,豆豆不但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而且还深刻的地揭示出将希望寄于旁物,求助于外,终究会被现实所抛弃。说起与《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缘分,这还得感谢知乎网友们的推荐,当时这本书评价很高,于是决定开始看。后来得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天道》,特意在网上找来看,紧接着书和电视剧来回切换着刷,就这样书和电视剧前前后后都刷了不止三遍。看完至今,时不时在闲暇之余品味着书中所诠释的思想。当然这其中的思想并不是看完了就代表吸收了,要想吸收这部书的价值,不在于读而在于品,这个需要反复咀嚼思考。它就好像打开一扇窗,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原来人还可以有这样的活法,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深刻理解这些思想。
我想只要看过这本书或者电视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书剧中的人物情节、经典台词以及书中诠释文化属性等思想震撼到了。这种震撼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等哲学思想的存在的“糟粕”精彩诠释,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一些别人不敢说而又被人经常忽视的东西,整篇小说都在讲一个概念——文化属性。反映在具体事物上,同一事实,不同人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跟一个人的观念和觉悟有关,跟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修为境界有关,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思想之一,也是我觉成功的地方。当然它最成功的地方我想已经超越了传统小说的桎梏,没有太多感情纠缠,整本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立意高远、格局颇高的艺术。不管是在讲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都无时无刻在告诫我们: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什么是道?道就是按照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来办事,如果一件件平淡无奇,按照客观规律,一件件踏踏实实来实现,那么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神话。人人常常羡慕神话,殊不知神话只不过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实而已,也就是认知觉悟问题。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情节就是丁元英和韩楚风在酒店里喝酒聊天,讲传统文化的诟病。比如中国人喜欢“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关系、找靠山等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正由于这种“依靠”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当然还有从古自今都存在的“青天大老爷”的文化,老百姓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一位小概率出现的青天大老爷身上,小概率发生了,自己才有可能被公正的对待。
其实靠谁都不可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学习到能产生价值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锻炼得到的健康身体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你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锻炼出来后,那时候是企业靠你!那时候你就是别人眼中的救世主!
第二情节是丁元英父亲重病卧床,丁元英关于养儿防老的论述,在家庭会议提出养儿防老是一个远期交易。如果父母养儿是为了防老,那么父母对于儿女的爱就不是无私的。说实话当时听到这句话确实雷到我了,本书用了我们过去从未想过的概念来解读亲情,估计看过的人跟我一样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对价值观冲击巨大,这也是很多人所说的颠覆价值观的地方。
第三个情节是关于圣经的论述。《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学说。她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让凡夫俗子因恐惧和向往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第四个情节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五台山论道,论道的过程其实是为了引发舆论争端的,让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对比的论点浮出水面。 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第五个情节就是乐圣败诉之后的最后的得救之道的讨论。 民无“主”,并非真的无主,而是没有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主”,只有依赖强者道德的“主”,即为“你要为我做主”,等待父母官的拯救。杀富可以济贫,但本质是济,不是得救。基督教让他们靠上帝,佛教让他们靠佛恩,传统文化给了农民什么?谁来给农民做主?农民的得救之道在哪里?
“扶贫不是给予,不是慈善,是向农民输入一种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丁元英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从产权的根本上让农户独立。王庙村穷是客观条件,过去几十年输血式的扶贫为什么越扶越贫?就是因为农民在等救世主。丁先生用产权独立的方式告诉农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农民自己。转变了观念的农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正是我们党一惯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计划经济制度,政治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惟一通道是首先得到权力。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是人的最高价值,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通道多种多样。获取平等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惰性的代价;获取活力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等级的代价。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天道,就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制定则有赖于强势群体的道德价值指标和对社会稳定的天然需要。经典台词1、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3、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因此人的命运就是自己文化属性的产物。强者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5、强盗的逻辑,是直接获取,冒险、刺激。”“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和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和强者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6、救主,自救。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扶贫是不治之治,不解决造血问题。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7、 “我违约了,你们还赔我违约金,那不行。谁的面子,也不能这么办事啊。”“这个事情要办了,就得有一方违约,不是你违约就是我违约。谁违约都得付违约金,那块地方想租的人多着呢。我必须是为了照顾关系,才不惜跟你违约,租给他人。不违约就不够意思,违约才有价值。你要是不想害我呢,就接受违约金。这个钱是承租方出,我不会有任何损失,承租方出了钱还得感激我。不出钱反而不是个人情了。”“长了一回见识,真黑呀!”“不是咱想黑,是不黑不行啊!这个世界,要不是黑白颠倒,那还叫众生吗?那该叫天国了。”
PS:后续丁元英的两首小诗
《自嘲》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相关阅读
Description 一张有n个点,m条变的无向图,每条边有边权。 在0时刻有一个人在点1,每一次他走过一条边,消耗的时间为这条边的边权,而不能
小白叨一叨: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连58同城和赶集网都开始了奇妙的“联姻”,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那么传闻爱奇艺、腾讯视
有一种遥远,是家与公司的距离。无论你选择公共交通、自驾、打车、骑车、步行还是代步,都免不了经受日常通勤之苦。通勤这件小事,不仅
有人在微信后台说想创业,个体户,应该做什么生意。这段时间比较忙,没有更新。今天就来分享几个比较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