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运营
作者:杨浩
全文共 5183 字,阅读需要 11 分钟
———— / BEGIN / ————
抖音之火,我们可能从主观上会听到很多声音,比如:“中毒了,我每天晚上要刷 2 个小时”,、昨晚刷到凌晨 4 点”、“我家小女儿天天在拉着爷爷奶奶玩抖音”、“抖音这是要gan死微信呀”、“下一站,逃离微信,上抖音”…..
很多人在研究抖音:
内容创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在研究如何生产内容,以及如何快速打造一个大号,如何变现;
品牌方在研究抖音的流量,营销玩法,如何开企业账号,抖音上的KOL报价等;
传统电视媒体人员在感叹抖音怎么这么牛逼,能否合作做个PGC内容;
广告公司在忙着签区域代理,下一波广告红利谁抢了谁赚;
线下商铺,在学着怎么捧一个小网红,把自己的店做成网红店;
还有很多很多的个人,在模仿的道路上…..
单个用户留存时间非常高,平均每个用户在抖音上“浪费”的时间超过 1 小时;
抖音在APP应用总榜已经超越微信排第一;
抖音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预算超过 30 亿(内部数据欠核实);
抖音上50W粉丝以上的优质号,商业合作报价已经开到了 3 万一条;
2 微 1 抖,是所有品牌新媒体营销的标配;
抖音的最新用户数据:本科学历60%,男女比例4:6,90%用户小于 35 岁,重点为一二线城市。
二、商业化:聪明的早期流量收割者
1. 蓝V账号案例:Adidas neo 和海底捞
adidas neo在今年 1 月入驻抖音, 3 月正式开通品牌主页,开始精细化运营抖音号。短短 1 个多月,已经积累了121. 5 万的粉丝,视频最播放量1. 5 亿, 280 万互动(关注+点赞+评论)。
adidas neo是阿迪达斯旗下面向年轻人的品牌,目标用户是新时代的年轻人。
海底捞也是互联网营销的先行者,据说海底捞最近组织所有员工都在学习拍摄抖音。
海底捞的花式吃法,在前一阵子一夜之间风靡抖音,有抖音用户发把生鸡蛋和虾滑加到面筋里煮熟,据说非常好吃,引发了 200 多个跟海底捞花式吃法相关的挑战赛。比如:海鲜粥、番茄牛肉饭等。
因为花式吃法的引爆,海底捞一款豆腐泡的订单量直接增加了17%。
相比adidas和海底捞,似乎杜蕾斯和小米,步骤稍微慢了一点。
2. 广告投放
3. 电商
电商功能之前在个别账号做灰度测试,从测试数据来看还不错,目前已经在逐步开通了,打通淘宝,结算体系走阿里妈妈,这块的收益体量不可小觑——毕竟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变现渠道。
4. 直播
直播功能已经在下拉框中体现,点击可以进入直播页面。直播是近几年仅次于游戏的流量变现产品类型,抖音这个时候推出,再结合电商、广告等,商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内容矩阵:all in 抖音,早期红利不等人
抖音上面的内容,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音乐+个人换场景的简单玩法了。
在巨大的流量面前,一波又一波的内容创业者涌入进来,有做艺人方向的、有做自媒体方向的、有做PGC轻综艺轻剧情的、有做品牌推广的、有做教学的。
今天从内容矩阵的角度,提炼了一下抖音上的内容情况,给想进入抖音做内容的小伙伴做参考。
1. 歌曲和舞蹈:抖音的灵魂
抖音小助手有经常更新一些音乐榜单、平台上,熟悉的音乐和旋律永远就是那么十几个,如:《下个路口见》、《连音社》系列歌曲和场景,《海草海草》、《平凡之路》、《老公老公mua》等等。
从选秀的角度来看:音乐是一个非常大的内容形式和流量入口,唱的好听,颜值高都是吸引流量的一个不二法门。
我们以《海草海草》和《连音社》两个案例为例,分析他们的热点现象路径:
《海草海草》
这首歌和舞蹈火热的路径和前些年的《小苹果》是一样一样的,一首好听的歌曲,配一段容易模仿的舞蹈,利用N个账号和达人来复制舞蹈,再经由大众媒体,电台、电视台等主持人、艺人等各种场合跟风演艺,这几乎是一个年度热门歌曲的经典炒作模型。
《连音社》和宽窄巷子
N个账号都在发他们两歌曲的高潮片段,上千人排队围观,只为听他们合奏一曲,有点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味道。
固定的场景,N个账号分发,围观群众的组织和自组织,是《连音社》能够火热的核心关键词。
此类型内容的关键点和用户心理:
我能比她跳的更好;
激发用户的模仿力;
多账号发布,引发热度。
相关阅读
西塞罗的《论老年》中有一段话一直回荡在耳边“我不会拒绝从头到尾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能获得的特权,在再版
“微信付费阅读”必然是整个微信内容生态的一次大洗牌,多数人会在这场内容革命中失败,因为整个生态中的内容逻辑会发生骤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包括我自己也是。但当我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的时候,发现学习的大部分方法论对于解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肯定会遇到老板让你改进产品功能的问题,但是要改什么、怎么改都不明确。这时要怎么入手呢?有没有一些通用的套路呢
前段时间看电影版《小王子》,看到商人的星球那一段时,忽然觉得明白了一点什么。小时候听到这段时,并不理解那个商人为什么坚信通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