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营业额
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但有百分之百的服务。———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我用服务提升 10 倍营业额
过去十几年来,我的主业是做咖啡馆— 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卖咖啡”的。但我每次都要耐心解释一下,我不是卖咖啡的—我既不搞咖啡豆批发,也不是专业咖啡师。我自己做的精品咖啡,可能还不如一个刚学过两年的新手做得好。
但说到开咖啡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不输任何专业人士,不管是咖啡豆专家还是咖啡制作专家—因为我是做服务的专家。
我刚回国的时候,加入了刚创办不久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承担了大部分管理和培训工作。当时,雕刻时光在著名的北京香山开了一家直营店,成为中国咖啡行业试水景区的一个经典案例。
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那块地方。为什么呢?
因为香山是著名的景区,一讲到景区店,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人山人海的火爆场面,那都是潜在的收入啊。大家玩儿累了,总要找个地方歇歇脚吧,咖啡馆简直是最好的场所了。
但实际上,在景区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景区的生意不好做。
首先,好的景区租金不便宜;
其次,淡旺季很明显,像香山,秋天一个季度的客流量占了全年的一大半,所以是冰火两重天。
在我们接下这个店之前,曾有好几个做餐饮的同业去看了那个地方,但最后都没有接手。
最终,我们不仅成功地让香山店实现了赢利,而且将其做成了雕刻时光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旗舰店之一。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因为我们凭直觉抓住了一个服务上的痛点。景区的产品已经给人留下了性价比不高的固有印象,仿佛大家出去旅游就已经做好了被宰的准备。至今还有很多景区的咖啡馆使用速溶咖啡,很多景区的小店甚至不敢亮出自己的品牌。
这种不是很健康的业态反而是一个机会, 因为客人本身的期待不是很高,如果你能做到业内平均水平甚至优秀水平,那就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图:雕刻时光香山店
所以我们就在服务上下功夫。当时香山的大多数店铺都有强制消费,进去坐一坐就得点单。我们直接取消了这一条,让客人有绝对的自主权。
很多客人进店就想休息一下,我们不仅不赶人或者强迫客人消费,而且会免费端上一杯柠檬水。客人在心理上一下子就获得了安全感,感觉非常舒服。很多客人坐了一会儿,就会拿起菜单看一看,发现我们的价格并没有特别贵,就开始主动点单了。
他们试了一下我们的产品,发现质量还不错,于是心理满意度又提升了一档,我们的口碑慢慢就扩散出去了。
跟商场里的店铺不同,去爬山、游玩的客人,不太在乎服务人员的“颜值”,更重视的是服务能不能让他们舒服。所以我们请了一些稍微上点年纪的“阿姨”做服务员,这些人给人的感觉比较亲切,人力成本也比较低。
我们还收养了很多流浪猫,有些喜欢猫的客人,甚至主动带着猫粮到店里帮我们喂猫。
到后来,香山店的口碑越来越好,很多客人甚至慕名而来,不是为了爬山,只是为了到咖啡馆喝杯咖啡,看看山景。
图:咖啡馆里的明星猫咪
第一个月,我们大概完成了2 万 ~3 万的营业额。到第三年的时候,每月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 20 万 ~30 万。我们就这样把一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店铺,变成了雕刻时光的一头“现金牛”。
这个店为什么成功?是我们的咖啡豆特别新鲜,还是我们的桌椅别具一格?
都不是。让我们“咸鱼翻身”的,是我们的服务。这两年有一个关键词很火:消费升级。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消费市场一直在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想为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某种变化正在发生,认为我们需要“升级”。
但“升级”的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是要求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超越硅谷,还是我们的精密工业超过德国,抑或是我们的“工匠精神”超过日本?
在我们大谈特谈“消费升级”的当下,我们的企业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足以支撑这种升级的企业战略。
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方向被我们忽略了——消费背后的服务升级。产品的创新与迭代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它需要科技、研发等一系列“硬功”的支撑,但服务的优化和提升却不需要。如果具备了服务的意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服务升级”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将是惊人的。
君不见,美国的服务业早已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半,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也依靠优质的服务创造了大量的外汇。而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能进行一场服务的升级和革命,将改变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实业经济也将迎来它的第二春。
图:传统商业与服务精神关注的差异(图片来自《极致服务指导手册》)
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去找一位朋友谈事情,两人约在了对方办公室楼下的一家咖啡馆,还没到约定好的时间,你决定先打开电脑工作一会儿。电脑打开了,在给电脑插电源的时候发现,桌子下面的地插坏了。你抬起头来,想找一位服务人员说一下,但没人注意到你的目光。你只好到吧台询问服务员,哪里有能用的电源插头,然后你换了一张桌子,把书包和电脑搬了过去。最后, 咖啡终于上来了—的确是非常好喝的咖啡,但它的味道已经大打折扣。
我只想要一个合格的地插。
这是多少客人内心的呼声呀!一个地插可能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它代表的是一种服务的态度。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发生无数次。包括很多已经开了咖啡馆的老板也没有意识到,一个顾客买单了,并不代表他是满意的。如果你只关注每天的营业额,顾客很可能正在离你而去。有些业主直到企业倒闭,也没弄清楚为什么客人突然就不来了。
我想认真地讲出一个观点:产品和服务之间没有界限,或者说,产品将会变成服务的一种工具或附属物。
这个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反感,但如果我们诚恳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业,我们能够大声说出“顾客是在为我的产品买单”吗?
相信有这个自信的企业会越来越少。
当的商业形势已跳出了简单的产品驱动,也走过了靠价格血拼的红海时代。如果两家企业的产品、实力、品牌、技术、人员都没有什么差异,那么顾客为什么要选择你?
即便你的产品质量或价格与同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保证可以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服务驱动”型的企业开始显露出其优势。
以酒店服务业为例:酒店,顾名思义,原来就是卖酒的地方, 但卖酒后来带来了衍生服务。有客人要吃下酒菜,于是酒店就渐渐做起了饭店生意;有客人喝醉了之后回不了家,要找地方住下,于是酒店又渐渐做起了旅馆生意。有外地客人入住酒店是为了开会, 既然这样,何不在酒店内直接开会呢——现代酒店的雏形由此而生,成为提供餐饮、住宿、会议服务的场所。
将产品纳入服务体系的范畴,意味着一种商业模式的深刻转变:核心产品的特性、价格、产品形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但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成功,还必须向顾客提供完整和富有创新性的服务解决方案,而这种服务的模式必须基于与顾客保持长期关系。
在服务精神的指引下,企业的顾客战略也必须进行思路的转变。传统的企业营销思路是来源于工业的逻辑,即价值产生于“交换”:企业生产产品(价值),然后将其成果传递给顾客。而“服务战略”却将顾客纳入价值体系,认为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商户一起创造出来的。
两种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营销思路:
传统战略将顾客当作需要被征服的对象,试图说服顾客做出付费的决定;
而“服务战略”将顾客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创造价值的资源,企业是在和顾客合作的过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他们的要求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说,商业的本质是建立企业与顾客的一致利益。
如今,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这更多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基础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梳理清楚,比如:何谓服务精神,服务精神的内核是什么,优质服务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实现高标准的服务,以及如何平衡人力投入和服务产出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所探讨的服务精神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厘清服务精神的基本逻辑,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以及共享一些我们可以参考并学习的具体案例。
图:五个服务精神的关键词(图片来自《极致服务指导手册》)
生意有大小,服务无边界
“顾客是上帝”、“顾客为王”、“顾客至上”已经被很多企业列为 “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把这些口号印在宣传册上,张贴在办公室里,或者是写在营销宣传资料上。但是,大多数顾客得到的服务并没有真正像企业所承诺的那样,甚至与企业的承诺相差甚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那些将服务停留在口头或字面上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何为“顾客至上”和服务精神。对它们来说,“顾客至上”只是一种好听的说辞,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是某种一厢情愿的幻想。
比如:一个技术型企业往往会认为顾客需要最先进的科技、最时尚的设计、最具创新性的产品等,营销人员也经常怀着这样自以为是的想法拿着“望远镜”到处寻找顾客。但是,等一下,顾客真的需要那些最先进、时尚、创新的产品吗?
我注意到家附近有一个煎饼店,位于商场的地下一层,位置不起眼,对上班族来说也不够便利,但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购买煎饼。
原因在于那位摊煎饼的大哥有独特的服务技巧,无论多少人排队,他都要把鸡蛋摊得非常均匀,不紧不慢。流程上也从不偷懒, 一定要问清楚顾客对葱花、香菜、芝麻的要求。如果顾客让他把一个煎饼给切成两块,他就给切成两块;顾客要求切成四块,他就切成四块。按这一套 SOP(标准作业流程)操作下来,甚至让人有种很享受的感觉。
说实话,这位煎饼大哥让我敬佩。比起某些“爆款店”或“网红店”,我更欣赏这种细致做事的方式,而且从结果看,这种方式也是更具有持续性的。
希望大家不要迷信“爆款”,开着豪车送煎饼虽然噱头十足, 却不如老老实实地摊好每个鸡蛋。
对于服务精神,很多老板是看不到的,或者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又或者是意识到了但没有针对服务进行相应的流程设计……
可能更多的老板,还处在对服务精神毫无意识的阶段。“服务就是细节”,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但有多少人在做细节呢?
我们的服务,要从服务人员的一个妆容、一个站姿、一个微笑抓起。这是服务业从业者在消费升级时代,存活下去的关键。
当我们讨论“服务精神”的时候,我们在谈论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维方式、运营方向和管理方法。在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执行力、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从“服务精神”的视角去进行变革,这样才能避免被未来消费升级的大浪潮拍在沙滩上。
相关阅读
几乎每一个节日,对于电商从业者来说,都是“战役日”。五一劳动节刚过,一场电商酣战硝烟未散,数据蛇创始人三十二就迫不及待
随着互联网体量的逐步扩张,以及商业模式的逐步成熟,未来互联网生态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互联网整合营销因为传播速度快、灵活性
前,DRC创始人林扬女士与哈希未来CEO贾英昊先生就"资产上链"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要真正实现一些实物资产能够变成可以交易的虚拟
导语:道哥,本名“栾春晖”,圈内人惯称其为“道哥”。他是华南创业新媒体“闹客邦”创始人、“
Examine.com创始人:从胖子变身为健身补品行业的权威
索尔•奥威尔原本是个胖子,在“燃烧我的卡路里”的减肥过程中,他发现了健身者们的痛点,并踏上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的征途……在平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