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摘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我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不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的是作者是春秋时期孙武所作,而《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比《孙子兵法》要晚很多。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的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计”。
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为什么说把“计”理解为奇谋巧计,是价值观问题?因为那是人性的弱点,贪巧求速,总想调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 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我们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赢了再打。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
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为什么呢?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个道理。什么叫名医?起死回生,那叫名医。
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还没有生病的进修给你治!你还没有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病。所以真正的上医也不了名。这就像那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如实回答,在他兄弟三人中,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他的医术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为什么你自以为医术最差,而名声却闻于天下呢?请扁鹊予以解释。扁鹊回答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将病根予以了铲除,其医术高超外人不知道,只有家人知道,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症状表浅时施治,虽药到病除,但乡里人认为他只是会治小病的医生,故名声不大。而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万分之时予以施治,分别应用针灸、药物内服外敷,甚至动用手术,均能够使病情转危为安,逐渐痊愈,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神奇,所以能名闻天下。”
文章最后发布于: 2019-02-05 20:46:27
相关阅读
《孙子兵法》 目录 一、始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军形篇 五、兵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