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怎么说呢,有点风格独特,其实就是一本杂文,什么都写,书中记载的多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插队”,“培养一颗红色心脏”期间的所思所想,作者在文中对话语,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书的第一章叫做《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章叙述了作者自身性格的养成以及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的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习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保持沉默,话只说三分,保留七分,总是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作者当年去乡下插队,当时话不能乱说,作者觉得话语交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的,话语想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主角那个时候唯一的乐趣就是啃笔芯,首先啃橡皮头,橡皮头很有嚼劲,然后啃木头部分,啃掉一部分之后然后用橡皮筋将啃到的部分缠上,继续使用。
主角那个时候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成分不是太好,刚好那个时候闹文化大革命,于是主角变得越来越沉默,他看到了很多弱势群体,他说所谓的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在中国,人们以为同性恋不存在,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是属于这最后一种,是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作者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作者在此期间常常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作者是一个年轻人,他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作者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作者不甘心这样下去,作者在文中写到,如果一个人想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作者那个时候看来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事情,作者觉得倘若一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他的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他为哪些被剥夺了“乐趣”的人留着。作者在那个时期所获得的思想的乐趣让她在人生的长河里稍有所得,比那些在思想的真空里煎熬一辈子的年轻人幸福,作者还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是即使作者现在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这样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本书的下一部分讨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中古遗风。
作者用花剌子模信使的一则故事作为开头。故事中说花剌子模时期在派信使送信的时候有一个规则,就是好消息让那些用功劳的人去送,坏消息让那些犯了错的人去送,这样当收到好消息的时候,就重重的嘉奖信使,假如收到的是坏消息,就把信使杀头。
作者在文中说花剌子模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他认为杀掉送坏消息的信使就能减少坏消息的发生,这种行为无疑是荒谬的。
作者说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就如同故事中的信使一样。试举一例,有一位柯老说过,知识分子两大特点,一就是懒,二是贱,三天不打,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他们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就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亲,回国服务,想要崇高,首先要搞到个高薪聘请,以便拒绝掉,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个时候总是宣传一些事情,还给他标上国学的标签,一旦有了国字头,立马就变得高大上了,人人敬畏,知识分子的发现一定要首先符合所谓的“价值观”,然后才是“事实”,比如作者曾经在一个报社发过一篇讨论中国同性恋的文章,结果受到了教育局的警告,甚至还有一位80岁的报社顾问听说了之后连夜表示要不当顾问了。连累了报社作者现在还非常的愧疚,不过作者说有些事不是你禁止人们了解,关注,他就不存在了,就如同花剌子模信使一样,知识分子的发现首先要符合“党性”的原则,其次才是“治史”的原则,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那个时候成天都是有关国学“价值观”的教育,作者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解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的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大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的清清楚楚,你爸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吧,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作者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
作者说了很多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符合党性的很荒谬的事,作者十几岁的时候又过了一段很特别的时期,他住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要保卫党中央,捍卫毛主席而奋起,先是互相挥舞拳头,然后用长矛交战,然后越打越厉害,北京城原来是个很安全的地方,经过学生的努力之后,在它的西北郊出现了一大片枪炮轰鸣的地带,北京地区变得带有危险性,故而这种做法能不能叫做保卫,实在值得怀疑。
有一段时间,每一天都是愚人节,用某种超声波哨子能使冷水变热,用砖头砌成的炉灶可以练出钢铁,作者只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有一次,保纸上宣传小麦能亩产30万斤粮食,作者的外婆掰着指头算了一会,说这肯定不可能的。家里的人都批判外婆,说她思想觉悟低,作者那个时候也觉得外婆思想觉悟低,作者在现在回想起来后,才觉得那个时候只有外婆才是真正有理性的。
如今作者到了不惑之年,终于明白了,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是躲在家里写文章。
书中还有一章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说是当年作者在乡下的时候,那个时候负责养猪,所有猪的生活都被设置了,有些猪负责生小猪,有些猪是肉猪,负责吃。那个时候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喜欢在房顶上模仿各种声音,包括拖拉机的声音,汽笛的声音,部队里的人都非常喜欢这只猪,喜欢这只猪的潇洒劲,作者每次喂猪的时候都优待这只猪,给它吃最好的食物,这种做法让其他的猪非常的羡慕,每次喂食的时候都围着起哄。
但是一段时候之后就有了问题,由于这只猪模仿糖厂下班汽笛的声音,比真正的下班时间早一个半小时,工人们都下班了,其实这只猪的叫声和汽笛的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工人们硬是说听不出来。后来领导通过会议,觉得这只猪妨碍春耕,想捉住它。但是这只猪怎么也捉不住。后来一群人拿着五四手枪,一群人拿着火枪,想包围这只猪,但是这只猪也聪明,只是在人群堆里乱窜,让人们无法开枪,一不留神,这只猪就冲开人群逃走了。
作者很敬仰也很羡慕这只猪,作者在文中写到,我已经40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作者到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作者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作者从这只猪身上看到了自己没有的品质,他也渴望成为这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真的觉得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据说他不光文章写得好,编程也是一流的,他用来写书的程序都是自己写的,他总是持一种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的态度来学习,大概是因为他曾独自一人度过了求非法的长夜,他写作纯粹四因为,这是他爱的事业,作者在文中写到,他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他会一直战斗到死!
相关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黄皮书,封面是动画版的小老鼠和好几块奶酪,很像漫画书,字体粗大,页数也不多,差不多1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全书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500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因为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老早就想看此书了。但阅读任何一本书都需要机缘,比如今年我对关于爱情的小说感兴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新手,因为这本书内容上说相对是入门的课程,如果是高手SEOER 的话可能觉得对你自身不大用!第一章
早就在书城的书店中翻过《彼得原理》,本打算那天回家后从当当上买一本,不知怎的没买了。而有次在外地的一家书店又被我翻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