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本小白带着十分十分糟糕的心情离开了上家,顺便很二逼的离开了互联网这个圈圈。心情稳定了下来,想一想当时还是有一些贡献的,所以自以为是将这个工作经验分享给做UGC活动运营的其他小白们。
先介绍一下本小白的背景。本小白从事活动策划这份工作,最初是在某大型电商平台实习,工作主要就是策划电商促销类的活动(举个栗子,就像是618,双11一样),17年毕业之后前往某大型汽车资讯平台做UGC活动运营(既发布活动让网友们参与并产出内容)。
在本小白的总结中,不同行业的活动区别也是很大的。比如说电商类的促销活动,更在意的是活动节奏及玩法,对于蹭热点这件事,影响并不大。如果想了解电商促销活动的节奏和玩法。不妨从6月1号开始,参加一次完整的618。每个阶段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节奏是什么样的,相信你会大有收获。
但是UGC活动就不同了。UGC活动不需要你要多完整的节奏,或者玩法,只需要借助热点,将我们想要征集的话题融入进去。
废话不多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策划一个UGC的活动时,我们关心三个话题为:
第一个话题:有没有借助到热点节日或事件。第二个话题:玩法,用户怎么参与,门槛会不会太高?第三个话题:奖励机制,给用户的奖品是啥?绝大多数人在策划活动时,主要精力放在了前两个话题上,去蹭热点,想创意,绞尽脑汁,方案各种被pass……
对于第三个话题,我们却很少花费精力,毕竟预算在那,合理分配给一二三等奖就可以,再选俩个自己喜欢的或者你以为用户喜欢的奖品放上去,至于用户你爱要不要。
但是,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们谈到的第一个第二个话题,并不能有效的提高UGC数量,而第三个才是。这绝对是大多数运营工作者的工作失误,大家没有以一个运营的心态去做这件事,以至于后边越来越多的人都跟着失误。
觉得我瞎掰???那我就要说一说我的对这个圈的认知了。
还记得刚入圈的时候,领导说:你可以看看别人的活动是怎么做的,好的话就借鉴过来自己用。后来我发现,绝大多数运营er都这么玩,在本小白所处的行业,本小白每策划一场活动,都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过去。(我很好奇,我活动的目的他们真的清楚吗就开始模仿)
的确我们在做判断做选择的时候,跟随大众是一种十分轻松且有效降低风险的方式,然而,如果从一条链的最开头就走错了,后边的模仿者是不会去质疑的,毕竟模仿者们也没出错,只是对于改变能带来的影响却一无所知。
因此,本小白也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很多时候都没有自己的想法。本小白也承认,有时候我也是这样~~~
话说回来,本小白强烈的解释UGC活动奖品的重要性,也是做过很多很多的分析得出来的。
先说说背景。17年本小白所在的部门UGC活动带来的内容产出量较16年下降了很多,我们将所有影响到活动效果的因素列了出来。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 我们平均每个活动露出位置比去年多我们平均每个活动露出时间比去年长我们的活动招募对象比去年广我们的活动数量比去年多我们的活动创意看起来也不比去年差。我们平均每个活动奖品设置和去年差不多,只是预算少了一点。
分析到这,领导都有点坐不住了,冒冷汗了。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效果应该会比去年好很多啊?怎么办?于是乎,领导将压力给到了我,嘱咐我必须给他说明白为啥会下降(我的天,又不是我干的,我才来俩月)
但是作为一个听话的好员工,有个证明比领导牛逼的机会为啥不去接(好吧,是某方面比领导牛逼的机会)。通过对16-17年500多场活动逐个逐个的过,能用到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记录。最终发现了:问题就出在奖品设置上,一个很关键的数据,奖品预算和活动效果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5以上。下边开始一波分析:
一般我们的活动奖品设置的逻辑是这样的:
一等奖占用奖品预算的40%-50%,奖品已iPhone X,数码相机等热门科技产品为主,一般为1-2个名额。中间奖占用奖品预算的50%,奖品为iwatch,平衡车,耳机等科技产品,一般名额3-10个左右。参与奖占用奖品预算的5%-10%,奖品为贴纸,钥匙扣,带有公司logo的周别产品等,好点的有水杯等。名额20-200不等。大多数活动在奖品设置上都八九不离十,至于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大家究竟是怎么想的?(大多数人都这么设置,所以我们也这么设置)本小白也看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或者其他行业UGC平台的活动,奖品设置也是这样。只是名额预算存在点偏差而已。
沿着奖品这个线索,我又将每个活动的奖品数据都记录下来(前前后后这500多活动重复浏览了不止10次),维度为:每个层级的奖项其预算,产品类型,名额。
最后,通过相关性系数分析,奖品预算和活动数据的相关性系数大于0.45,而且,单分析参与奖对于活动效果的影响,参与奖对于活动效果的相关性系数达到接近0.5。
而我们心目中,一直觉得露出位置是影响最大的,结果与活动效果的相关性系数还不到0.15.
做一下解释:
如果将活动效果作为值Y。变量X为各个维度(露出位置,招募时间,奖品预算……),如果Y=KX,也就是说,变量变化多少,Y也会成正比的变化。那这个x就是影响Y的唯一因素。然而用屁股想也知道,那么多影响活动效果的因素,不可能出现只有一个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Y,一定是众多因素都在影响,只是影响程度的大小不同。
接下来用几个线性图来说明:因为存在数据泄露,所以下图用到的数据都不是真实数据。但是趋势线相似,相关性系数接近,只为大家观看更形象。
X增加1,Y就增加1.X是Y的唯一影响因素。但是影响UGC活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只能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得知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
假设Y轴为活动内容产出数量。X轴奖品预算。
奖品预算和活动效果的线性图类似这样,趋势线很接近Y=X这条线,相关性系数接近0.45,X的增加Y也会不同程度的增加。
参与奖和活动效果的线性图类似这样,趋势线非常很接近Y=X这条线,相关性系数接近0.5,X的增加Y也会跟着不同程度的增加。
露出位置和活动效果的线性图类似这样,相关性系数接近0.15,X的增加对Y几乎没有影响。
相关性系数越接近与1,X对Y的影响越大。或者换个说法,活动内容产出数量的增加有接近50%的原因是因为参与奖的价值和数量整体提高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表达不好勿见怪)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活动的创意,结合热点,活动玩法……这些都不是UGC活动运营的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我们一直都没有重视过得奖品啊!!!
(看过十几轮活动页面的我,此时随便打开一个活动,不看活动内容,只看奖品,就能猜到大致的活动结果了)
整理一下这个结论:
一等奖的价值决定内容产出质量,二/三等奖其次,参与奖对产出的内容质量没什么影响。(凭什么拿着你5元的还是没用的钥匙扣就给你写一篇精品文章?)参与奖的价值及数量决定产出内容的数量(价值提升的影响高于数量提升,但不能只重视提升价值而大量缩减名额),二等奖其次,一等奖对产出内容的数量影响很低,它只能吸引KOL来产出一小部分内容。(大家都有自知之明好不好,知道自己写不过那些KOL,所以就是你一等奖是2个iPhone X,我又拿不到,你要我怎么参加,我只看后边的奖)用一个图来形象的表示: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大家仔细想想都能想明白。
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提高内容产出质量。你的重点是在一等奖二等奖。
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内容产出数量,一等奖二等奖你就别大手笔了。参与奖才是你应该关心的。
再重复一遍:
一等奖:大部分人都有自知之明,不会幻想自己能从KOL手中抢走这个奖。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产出优质内容,你需要知道KOL他们想要什么,如果你也不知道,就放Iphone x。
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内容产出数量,你不需要吸引KOL了,所以放一个iwatch就行了。
中间奖:更具你的目的做调整。注重内容产出质量,放点好的。注重内容产出数量,多放点实用的。
参与奖:奖品实用性要高,价值要高,实在不行放2件上去(本小白就这么做过,将印有公司LOGO的水杯和编织袋组合成参与奖,效果很不错)。
奖品设置的逻辑就是这样,至于想要数量和质量两者兼顾的奖品设置策略,自行研究吧。
在这之后,本小白先后策划3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只拿平时3分之1的预算,内容产出数量提升26%。
第二个活动,预算还是平时的3分之1,(因为我策划的那个系列的活动,预算被我入职前的同事花的差不多了),更惨的是,没有活动资源位了,只有一个滚动区的位置(就是那种一个位置放着20多条链接,每隔多少秒滚动展示的那种)。其他活动可都是在APP置顶位置,轮播广告区,微信公众号,PC里各种资源位啊。然而我一点都没担心,因为活动第一天上线,发完push,已经1100报名量(绝对是破纪录了)。远远高于同事30天700多的报名量。资源位我都可以不要,就是这么霸气。
第三个活动:内容产出数量已经达到一开始的2倍了。
以上分享,欢迎大家亲测,也欢迎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