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获取种子用户的工作一般是在产品冷启动之前,由于本人进入到现在的公司时,公司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是自己搜集网上知识,在文章中会给出相应的获取种子用户的案例进行分析。
壹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到了秋天会收获果实。顾名思义,种子用户在网站或者产品早期起推动作用,既是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也是产品的传播者。
种子用户首先是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他们就像公司的员工一样,不断地为产品提出可完善的建议。
其次,种子用户乐于传播和分享,具有传播性。他们会将产品积极地同身边的人分享,告诉他们来使用你的产品。
拿我们平台来举例子,种子用户可能就是早期第一批投资用户,并且在P2P存在较大争议的年代里,还会告诉身边的同事、朋友说,自己投资的平台XXX不错,收益高,还安全,你可以试试;另外还会向我们反馈在使用中产品或者投资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不断地为公司提出完善的建议。
贰
第一部分咱们已经了解了种子用户的定义问题,其实在获取种子用户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种子用户并不等同于初期通过推广手段获取的用户。种子用户来源于早期用户,但早期用户里面并不全是种子用户,可能有的用户在试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可以这么说,种子用户是从初始用户中挑选出来的,是经过后期的内容运营和互动,陪伴和监督公司不断成长壮大的一批人。
第二、种子用户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在社交中,有一个这样的定律:150人定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认为150人是人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出这一数值,人或将无法正常进行交往或者生产生活效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种子用户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或品牌本身的走向,和调性,影响很大。哪怕只有100个,也要精挑细选,不要盲目追求数量,种子用户的性格,要与产品的调性吻合。少而精胜于多而杂,种子用户不等于关注用户。
叁
这部分主要讲两个获取种子用户的几个案例。
小米
小米的用户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员工成为产品的用户,让员工的朋友成为用户。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独的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
我们首先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先做出产品的美誉度,让用户知道小米的产品好,但是接下来没有着急做知名度,而是先去培养第一波认可我们产品的用户的忠诚度,我们一直在各种社区上认真维系核心用户量,多了很多粉丝,直到2013年创业后的第三年才开始,尝试去投放一些意见,品牌广告,扩大一下知名度,而这个时候,认可我们的发烧友,信赖我们的粉丝已经聚合足够的品牌,是能让投入对方更有效率。(摘自《小米参与感》)
没错,刚开始,小米把自己的种子用户定位在手机发烧友,通常都是手机论坛的资深用户,当时为了找到核心的种子用户,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和研发团队,各种马甲埋伏在手机论坛里不停的发帖回帖,以及各种QQ群、QQ空间,微博等等比较大的社交平台。快速吸引那些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用户。
从论坛到微博到QQ群,小米找到了他们的种子用户,这些用户数量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直到现在带来了现在小米几个亿的用户。自己也买了一台小米台灯,不得不说非常好用,路人已经转粉,据说现在小米估值2000亿美元!!
知乎
知乎早期是一个邀请制社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来回答问题。现在的知乎也沿用这种机制(可能是为了活跃用户群体),经常会看到,受邀人回答问题第一句就是,谢邀或者泻药等等。
知乎早期邀请的用户有很多是互联网行业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还有知名的企业家和评论家,例如李开复、徐小平、周鸿祎、Keso等人。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大佬的级别,因此很有权威性。而这些知识的权威性以及严肃性与知乎产品调性吻合,由此吸引了大批早期的用户围观。
同样的微博在早期也是利用这种手段,通过邀请大V,权威的知识人士,各领域的意见领袖,以及娱乐名人,也吸引了大批的早起用户。
肆
这样获取种子用户的方法在网络上比比皆是,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其中的方法论我在这里总结了一下。
获取种子用户的几个步骤:
1,你的用户是谁——who;
2,用户有什么特点——what;
3,用户在哪里——where;
4,如何吸引用户——how。
其实这几点很好理解,还是拿小米来举例子。
在获取种子用户之前,小米就知道自己的猎物是谁?他们对于种子用户的定义就是那些狂热的手机发烧友,而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样的人会大量的聚集在手机论坛(当初像机锋论坛、太平洋手机论坛这样的论坛还很火)、QQ群、微博,凡是他们能找到目标用户的地方他们都进行了尝试。利用像用户赠送手机等方式来勾搭用户,举个例子:利用微博这个大平台,制造话题,炒热产品,比如“转发微博,赢取小米手机或者精美礼品”等诱惑力极大的活动。
以上就是本文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谢谢阅读。
始发于简书:三三九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