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s
机器学习中的范数规则化之L0、L1、L2范数及loss函数
监督机器学习问题无非就是“Minimizeyour ERROR while regularizing your parameters”,也就是在规则化参数的同时最小化误差。
最小化误差是为了让我们的模型拟合我们的训练数据,而规则化参数是防止我们的模型过分拟合我们的训练数据。多么简约的哲学啊!因为参数太多,会导致我们的模型复杂度上升,容易过拟合,也就是我们的训练误差会很小。但训练误差小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模型的测试误差小,也就是能准确的预测新的样本。所以,我们需要保证模型“简单”的基础上最小化训练误差,这样得到的参数才具有好的泛化性能(也就是测试误差也小),而模型“简单”就是通过规则函数来实现的。有很多种规则化方法,如果选择呢?
一、规则化符合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原理。这名字好霸气,razor!不过它的思想很平易近人:在所有可能选择的模型中,我们应该选择能够很好地解释已知数据并且十分简单的模型。
二、从贝叶斯估计的角度来看,规则化项对应于模型的先验概率。
一般来说,监督学习可以看做最小化下面的目标函数:
其中,第一项L(yi,f(xi;w)) 衡量我们的模型(分类或者回归)对第i个样本的预测值f(xi;w)和真实的标签yi之前的误差。因为我们的模型是要拟合我们的训练样本的嘛,所以我们要求这一项最小,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模型尽量的拟合我们的训练数据。但正如上面说言,我们不仅要保证训练误差最小,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模型测试误差小,所以我们需要加上第二项,也就是对参数w的规则化函数Ω(w)去约束我们的模型尽量的简单。
正则函数部分
规则化函数Ω(w)也有很多种选择,一般是模型复杂度的单调递增函数,模型越复杂,规则化值就越大。比如,规则化项可以是模型参数向量的范数。然而,不同的选择对参数w的约束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但我们在论文中常见的都聚集在:
- L0范数
- L1范数
- L2范数
- 迹范数
- Frobenius范数
- 核范数等
一、L0范数与L1范数
L0范数是指向量中非0的元素的个数。如果我们用L0范数来规则化一个参数矩阵W的话,就是希望W的大部分元素都是0。这太直观了,太露骨了吧,换句话说,让参数W是稀疏的。OK,看到了“稀疏”二字,大家都应该从当下风风火火的“压缩感知”和“稀疏编码”中醒悟过来,原来用的漫山遍野的“稀疏”就是通过这玩意来实现的。但你又开始怀疑了,是这样吗?看到的papers世界中,稀疏不是都通过L1范数来实现吗?脑海里是不是到处都是||W||1影子呀!几乎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没错,这就是这节的题目把L0和L1放在一起的原因,因为他们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关系。那我们再来看看L1范数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实现稀疏?为什么大家都用L1范数去实现稀疏,而不是L0范数呢?
L1范数是指向量中各个元素绝对值之和,也有个美称叫“稀疏规则算子”(Lasso regularization)。现在我们来分析下这个价值一个亿的问题:为什么L1范数会使权值稀疏?有人可能会这样给你回答“它是L0范数的最优凸近似”。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美的回答:任何的规则化算子,如果他在Wi=0的地方不可微,并且可以分解为一个“求和”的形式,那么这个规则化算子就可以实现稀疏。这说是这么说,W的L1范数是绝对值,|w|在w=0处是不可微,但这还是不够直观。这里因为我们需要和L2范数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关于L1范数的直观理解,请待会看看第二节。
对了,上面还有一个问题:既然L0可以实现稀疏,为什么不用L0,而要用L1呢?个人理解一是因为L0范数很难优化求解(NP难问题),二是L1范数是L0范数的最优凸近似,而且它比L0范数要容易优化求解。所以大家才把目光和万千宠爱转于L1范数。
OK,来个一句话总结:L1范数和L0范数可以实现稀疏,L1因具有比L0更好的优化求解特性而被广泛应用。
好,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了L1可以实现稀疏,但我们会想呀,为什么要稀疏?让我们的参数稀疏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扯两点:
1)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大家对稀疏规则化趋之若鹜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能实现特征的自动选择。一般来说,xi的大部分元素(也就是特征)都是和最终的输出yi没有关系或者不提供任何信息的,在最小化目标函数的时候考虑xi这些额外的特征,虽然可以获得更小的训练误差,但在预测新的样本时,这些没用的信息反而会被考虑,从而干扰了对正确yi的预测。稀疏规则化算子的引入就是为了完成特征自动选择的光荣使命,它会学习地去掉这些没有信息的特征,也就是把这些特征对应的权重置为0。
2)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
另一个青睐于稀疏的理由是,模型更容易解释。例如患某种病的概率是y,然后我们收集到的数据x是1000维的,也就是我们需要寻找这1000种因素到底是怎么影响患上这种病的概率的。假设我们这个是个回归模型:y=w1*x1+w2*x2+…+w1000*x1000+b(当然了,为了让y限定在[0,1]的范围,一般还得加个logistic函数)。通过学习,如果最后学习到的w*就只有很少的非零元素,例如只有5个非零的wi,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些对应的特征在患病分析上面提供的信息是巨大的,决策性的。也就是说,患不患这种病只和这5个因素有关,那医生就好分析多了。但如果1000个wi都非0,医生面对这1000种因素,累觉不爱。
二、L2范数
除了L1范数,还有一种更受宠幸的规则化范数是L2范数: ||W||2。它也不逊于L1范数,它有两个美称,在回归里面,有人把有它的回归叫“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有人也叫它“权值衰减weight decay”。这用的很多吧,因为它的强大功效是改善机器学习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拟合。至于过拟合是什么,上面也解释了,就是模型训练时候的误差很小,但在测试的时候误差很大,也就是我们的模型复杂到可以拟合到我们的所有训练样本了,但在实际预测新的样本的时候,糟糕的一塌糊涂。通俗的讲就是应试能力很强,实际应用能力很差。擅长背诵知识,却不懂得灵活利用知识。例如下图所示(来自Ng的course):
上面的图是线性回归,下面的图是Logistic回归,也可以说是分类的情况。从左到右分别是欠拟合(underfitting,也称High-bias)、合适的拟合和过拟合(overfitting,也称High variance)三种情况。可以看到,如果模型复杂(可以拟合任意的复杂函数),它可以让我们的模型拟合所有的数据点,也就是基本上没有误差。对于回归来说,就是我们的函数曲线通过了所有的数据点,如上图右。对分类来说,就是我们的函数曲线要把所有的数据点都分类正确,如下图右。这两种情况很明显过拟合了。
OK,那现在到我们非常关键的问题了,为什么L2范数可以防止过拟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看看L2范数是个什么东西。
L2范数是指向量各元素的平方和然后求平方根。我们让L2范数的规则项||W||2最小,可以使得W的每个元素都很小,都接近于0,但与L1范数不同,它不会让它等于0,而是接近于0,这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哦。而越小的参数说明模型越简单,越简单的模型则越不容易产生过拟合现象。为什么越小的参数说明模型越简单?我也不懂,我的理解是:限制了参数很小,实际上就限制了多项式某些分量的影响很小(看上面线性回归的模型的那个拟合的图),这样就相当于减少参数个数。其实我也不太懂,希望大家可以指点下。
这里也一句话总结下:通过L2范数,我们可以实现了对模型空间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拟合。
L2范数的好处是什么呢?这里也扯上两点:
1)学习理论的角度: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说,L2范数可以防止过拟合,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2)优化计算的角度:
从优化或者数值计算的角度来说,L2范数有助于处理 condition number不好的情况下矩阵求逆很困难的问题。哎,等等,这condition number是啥?我先Google一下哈。
Loss函数部分:
- 如果是Square loss,那就是最小二乘了;
- 如果是Hinge Loss,那就是著名的SVM了;
- 如果是exp-Loss,那就是牛逼的 boosting了;
- 如果是log-Loss,那就是Logistic Regression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就是平方损失,其实并不是。平方损失函数可以通过线性回归在假设样本是高斯分布的条件下推导得到,而逻辑回归得到的并不是平方损失。在逻辑回归的推导中,它假设样本服从伯努利分布(0-1分布),然后求得满足该分布的似然函数,接着取对数求极值等等。而逻辑回归并没有求似然函数的极值,而是把极大化当做是一种思想,进而推导出它的经验风险函数为:最小化负的似然函数(即max F(y, f(x)) —-> min -F(y, f(x)))。从损失函数的视角来看,它就成了log损失函数了。
log损失函数的标准形式:
L(Y,P(Y|X))=−logP(Y|X)L(Y,P(Y|X))=−logP(Y|X)
刚刚说到,取对数是为了方便计算极大似然估计,因为在MLE中,直接求导比较困难,所以通常都是先取对数再求导找极值点。损失函数L(Y, P(Y|X))表达的是样本X在分类Y的情况下,使概率P(Y|X)达到最大值(换言之,就是利用已知的样本分布,找到最有可能(即最大概率)导致这种分布的参数值;或者说什么样的参数才能使我们观测到目前这组数据的概率最大)。因为log函数是单调递增的,所以logP(Y|X)也会达到最大值,因此在前面加上负号之后,最大化P(Y|X)就等价于最小化L了。
逻辑回归的P(Y=y|x)表达式如下:
逻辑回归最后得到的目标式子如下:
如果是二分类的话,则m值等于2,如果是多分类,m就是相应的类别总个数。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之所以有人认为逻辑回归是平方损失,是因为在使用梯度下降来求最优解的时候,它的迭代式子与平方损失求导后的式子非常相似,从而给人一种直观上的错觉。
这里有个pdf可以参考一下:Lecture 6: logistic regression.pdf
二、平方损失函数(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 )
最小二乘法是线性回归的一种,OLS将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凸优化问题。在线性回归中,它假设样本和噪声都服从高斯分布(为什么假设成高斯分布呢?其实这里隐藏了一个小知识点,就是中心极限定理,可以参考【central limit theorem】),最后通过极大似然估计(MLE)可以推导出最小二乘式子。最小二乘的基本原则是:最优拟合直线应该是使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和最小的直线,即平方和最小。换言之,OLS是基于距离的,而这个距离就是我们用的最多的欧几里得距离。为什么它会选择使用欧式距离作为误差度量呢(即Mean squared error, MSE),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简单,计算方便;
- 欧氏距离是一种很好的相似性度量标准;
- 在不同的表示域变换后特征性质不变。
平方损失(Square loss)的标准形式如下:
当样本个数为n时,此时的损失函数变为:
Y-f(X)表示的是残差,整个式子表示的是残差的平方和,而我们的目的就是最小化这个目标函数值(注:该式子未加入正则项),也就是最小化残差的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
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使用均方差(MSE)作为一项衡量指标,公式如下:
上面提到了线性回归,这里额外补充一句,我们通常说的线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一种是因变量y是参数αα的线性函数。在机器学习中,通常指的都是后一种情况。
三、指数损失函数(Adaboost)
学过Adaboost算法的人都知道,它是前向分步加法算法的特例,是一个加和模型,损失函数就是指数函数。在Adaboost中,经过m此迭代之后,可以得到fm(x)fm(x):
Adaboost每次迭代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小化下列式子时的参数αα 和G:
而指数损失函数(exp-loss)的标准形式如下:
可以看出,Adaboost的目标式子就是指数损失,在给定n个样本的情况下,Adaboost的损失函数为:
关于Adaboost的推导,可以参考Wikipedia:AdaBoost或者《统计学习方法》P145.
四、Hinge损失函数(SVM)
在机器学习算法中,hinge损失函数和SVM是息息相关的。在线性支持向量机中,最优化问题可以等价于下列式子:
下面来对式子做个变形,令:
于是,原式就变成了:
可以看出,当|y|>=1时,L(y)=0。
更多内容,参考Hinge-loss。
补充一下:在libsvm中一共有4中核函数可以选择,对应的是-t参数分别是:
- 线性核;
- 多项式核;
- RBF核;
- sigmoid核。
五、其它损失函数
除了以上这几种损失函数,常用的还有:
0-1损失函数
绝对值损失函数
下面来看看几种损失函数的可视化图像,对着图看看横坐标,看看纵坐标,再看看每条线都表示什么损失函数,多看几次好好消化消化。
OK,暂时先写到这里,休息下。最后,需要记住的是:参数越多,模型越复杂,而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过拟合。过拟合就是说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效果远远好于在测试集上的性能。此时可以考虑正则化,通过设置正则项前面的hyper parameter,来权衡损失函数和正则项,减小参数规模,达到模型简化的目的,从而使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相关阅读
1. 指数损失函数(Adaboost) 学过Adaboost算法的人都知道,它是前向分步加法算法的特例,是一个加和模型,损失函数就是指数函数。在Adaboo
论文: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708.02002 优
基于Triplet loss函数训练人脸识别深度网络(Open Face)
官方下载地址Git: http://cmusatyalab.github.io/openface/FaceNet’s innovation comes from four distinct factors: (a) the
https://blog.csdn.net/u012177034/article/details/52144325机器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训练样本输出与真实值不一致的进行惩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