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和人在讨论一些用户运营方面的事情。
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向是:超级用户思维和大规模用户运营思维。
这两种思路的呈现更像是聚焦在已成型的产品上,但初创产品考虑超级用户思维也是可行的。
Photo by NASA on Unsplash
关于超级用户超级用户这个词最早是吴声老师提出来的,然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解。
近期李叫兽在混沌商学院的演讲也提出来他自己的1.0用户研究:
特种人群:找到需求差异化人群很大的人群;
产品体系:高中低频等搭配组合的产品体系去满足需求;
会员体系:会员特权升级体系;
赋能式增长:内部能力外部化,赋能其他的节点,借住杠杆;
数据驱动:早期并不是必要的,但是这是长期的护城河,积累对用户的了解并且收益。
李叫兽的思想的确也是很多平台现在目前正在转变做的一些事:
今年各大视频平台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新型会员制度;
喜马拉雅推出的123知识付费狂欢节也是着重去引导大家成为付费会员;
星巴克也在近期推出了他们新的会员成长体系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不管是内容型的平台还是电商平台,都想培育自己的超级用户。
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我提出一个很常见的方法:
类似一个垂直性的平台或者是用户规模一般般(<50w)的平台特别适合去洗出精准粉丝,导流到个人号或者有目的地去建一些群,群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挖掘的核心或者是忠实粉丝去进行管理,一层一层的,然后公司的主要经历可以放在核心用户的维护上面,这个和佛教的管理、各种全国性分会的管理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
1 长期打造公司或者个人IP ,因为用户对你的认知是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
2 一个平台的核心粉丝能占到它所拥有用户的千分之一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数据在很多平台都有彰显
同时也可以去分摊风险,伴随着政策的不断演变,有很多公司在被封杀之前其实都没来得及做好准备。
现实的朋友听完后,会在此时问我一句,”其实像我们做社群的收入才5w左右,但走平台或者其他形式的话,几十万都没有问题,而且个人号的社群的维护成本很高,活跃度也不一定高,这个投入产出比不太合适吧。“
然后我继续回复,”那这个时候其实更加要看企业所处的位置以及核心的用户属性“
如果说你的用户都是些小年轻,你建立社群的意义肯定不大,你可能很快就会丧失自己的主导型,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会迅速转移,有了新的更好玩的平台,他们迁移得会很快,但个人号是可以试试的;
而那些属于成熟型的用户,有适当的需求和链接的话,是可以长期保持的;
而且从长远来看,你要不要去做一件事,还是取决于你所处的行业和你本身的身份地位属性,如果你是老板,为你持续打造IP,你肯定乐意。
就像情感号末那大叔一样还是有50个个人微信号的,而且他们还会一直去完善用户的标准和奖励,让整个可持续性。
涉及到用户活跃度来说,理论上是任何事都有一个边界值,不可能你所有的用户都是活跃的,你只需要找到最核心的那波人,其他的人偶尔、不间断地偶尔活跃就可以了。
其实会员制度也可以看做是这个方向的一个延伸,用来培养你长期使用的习惯,你在这个平台上的停留时间越长,使用频率越高,购买的可能性也会越多,长期对企业来说是正向生态的构建。
像滴滴的会员体系也是一直在不断完善和鼓励用户的行为的。
其实如何要不要去做,如何去做都是根据行业整个评判和审定来说的。
但是这种超级用户思维是越来越多倾向于小众、垂直产品和个人IP品牌打造等,以及大企业【大企业往往是多种手法并用,这只是其中一个思路而已】等等。
但是朋友开始开启了另外一种思路,在电商领域尤其常见。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关于大规模用户他和我说,”你看有很多大规模的用户平台,比如超过1000w的这种平台是不会去做社群的,做小号也是有范围的小小的做,这个当然和你说去洗出千分之一的思路一样,有些共性,但是我更喜欢和倾向于这种大规模用户运营的思维“
他说,你看在用户运营的领域常见有个行为方式是分层,和很多的 社区、直播平台的用户管理有一定的类似性;
但如果用电商的思路去看的话,用标签这种方法更好,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分析用户的兴趣标签、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定向推送不一样的内容,这样对每个用户来说看到的都是他想买的,内容也是他喜欢的,在用户需求上可进行更加深度的差异化分析和需求满足。
其实朋友说的这种方向就是类似今日头条的千人千面的思想,因为平台属性的不一样,在操作上会有许多的不一样的地方,但都对技术会有一些要求;
在微信生态体系中,服务号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进行测试和有针对性的开发;在APP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思路也和用户访问商品落地页的热力图分析类似,用户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等。
这种思维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用户体系的平台,当你很难直接和用户进行点对点的沟通方式的适合,利用算法算出你喜欢的内容,然后给你推荐就好了。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其实用户运营的思维有很多种,适合自己所处产品、所处阶段能达到自己拉新、粗活转付费的目的就好了。
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供开拓思路参考。
原文作者:情感运营官
相关阅读